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

DrawText

DrawText

目录[隐藏]

函数功能
函数原型
参数
返回值
备注
速查
在K线图中的运用:


函数功能

  该函数在指定的矩形里写入格式化的正文,根据指定的方法对正文格式化(扩展的制表符,字符对齐、折行等)。
  要指定额外的格式化选项,请使用DrawTextEx函数。
  

函数原型

  int DrawText(
  HDC hDC, // 设备描述表句柄
  LPCTSTR lpString, // 将要绘制的字符串
  int nCount, // 字符串的长度
  LPRECT lpRect, // 指向矩形结构RECT的指针
  UINT uFormat // 正文的绘制选项
  );

参数

  hdc:
  [输入]设备环境句柄。
  lpString:
  [输入]指向将被写入的字符串的指针,如果参数nCount是-1,则字符串必须是以\0结束的。 如果uFormat包含DT_MODIFYSTRING,则函数可为此字符串增加4个字符,存放字符串的缓冲区必须足够大,能容纳附加的字符。
  nCount:
  [输入]指向字符串中的字符数。如果nCount为-1,则lpString指向的字符串被认为是以\0结束的,DrawText会自动计算字符数。
  lpRect:
  [输入/输出]指向结构RECT的指针,其中包含文本将被置于其中的矩形的信息(按逻辑坐标)。
  uFormat:
  [输入]指定格式化文本的方法。它可以下列值的任意组合,各值描述如下:
  
说明
DT_BOTTOM将正文调整到矩形底部。此值必须和DT_SINGLELINE组合。
DT_CALCRECT决定矩形的宽和高。
  如果正文有多行,DrawText使用lpRect定义的矩形的宽度,并扩展矩形的底部以容纳正文的最后一行。
  如果正文只有一行,则DrawText改变矩形的右边界,以容纳下正文行的最后一个字符。
  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,DrawText返回格式化正文的高度,而不是绘制正文。
DT_CENTER使正文在矩形中水平居中。
DT_VCENTER使正文在矩形中垂直居中。
  (DreamSmart注:此参数必须和DT_SINGLE连用,否则GDI无法计算目的矩形)
DT_EDITCONTROL复制多行编辑控制的正文显示特性。
  特殊地,为编辑控制的平均字符宽度是以同样的方法计算的,此函数不显示只是部分可见的最后一行。
DT_END_ELLIPSIS对于显示的文本,如果结束的字符串的范围不在矩形内,它会被截断并被附加到椭圆中。
  如果一个字母不是在字符串的末尾处超出了矩形范围,它不会被椭圆截断。
  字符串不会被修改,除非指定了DT_MODIFYSTRING标志。
DT_EXPANDTABS扩展制表符,每个制表符的缺省字符数是8。
  DT_WORD_ELLIPSIS, DT_PATH_ELLIPSIS和DT_END_ELLIPSIS不能和此参数一起使用
DT_EXTERNALLEADING在行的高度里包含字体的外部标头,通常,外部标头不被包含在正文行的高度里。
DT_HIDEPREFIX忽略正文中的前缀字符(&),并且前缀字符后面的字母不会出现下划线。其它前缀字符的调用方式不受影响。
  输入的字符串: "A&bc&&d"
  正常: "Abc&d"
  DT_HIDEPREFIX: "Abc&d"
DT_INTERNAL用系统字体来计算正文度量。
DT_LEFT正文左对齐。
DT_MODIFYSTRING修改给定的字符串来匹配显示的正文。
  此标志必须和DT_END_ELLIPSIS 或 DT_PATH_ELLIPSIS同时使用。
DT_NOCLIP无裁剪绘制。当DT_NOCLIP使用时DrawText的使用会有所加快。
DT_NOFULLWIDTHCHARBREAK在宽字符的字符串中防止行断开,因此折行规则相当于单字符的字符串。
  例如,我们可以用在棒子版的windows中,为图标标签提供更好的可读性。
  除非指定DT_WORDBREAK,否则此值没有作用。
DT_NOPREFIX关闭前缀字符的处理。
  通常DrawText解释助记前缀字符,&为给其后的字符加下划线,解释&&为显示单个&。指定DT_NOPREFIX,这种处理被关闭。
DT_PATH_ELLIPSIS对于显示的正文,替换字符串在椭圆中的字符,以确保结果能在合适的矩形内。
  如果该字符串包含反斜杠(\)字符,DT_PATH_ELLIPSIS尽可能的保留最后一个反斜杠之后的正文。
  字符串不会被修改,除非指定了DT_MODIFYSTRING标志。
DT_PREFIXONLY仅仅在(&)前缀字符的位置下绘制一个下划线。不绘制字符串中的任何其他字符。
  输入的字符串: "A&bc&&d"
  正常: "Abc&d"
  DT_PREFIXONLY:" _ "
DT_RIGHT正文右对齐。
DT_RTLREADING当选择进设备环境的字体是希伯来文或阿拉伯文字体时,为双向正文安排从右到左的阅读顺序都是从左到右的。
DT_SINGLELINE显示正文的同一行,回车和换行符都不能折行。
DT_TABSTOP设置制表,参数uFormat的15"C8位(低位字中的高位字节)指定每个制表符的字符数,每个制表符的缺省字符数是8。
  注意:DT_CALCRECT, DT_EXTERNALLEADING, DT_INTERNAL,
  DT_NOCLIP, DT_NOPREFIX值不能和DT_TABSTOP值一起使用。
DT_TOP正文顶端对齐(仅对单行)。
DT_WORDBREAK断开字。当一行中的字符将会延伸到由lpRect指定的矩形的边框时,此行自动地在字之间断开。一个回车一换行也能使行折断。
DT_WORD_ELLIPSIS截短不符合矩形的正文,并增加椭圆。

返回值

  如果函数调用成功,返回值是正文的高度(逻辑单位)。如果指定了DT_VCENTER或DT_BOTTOM,返回值是lpRect->top到绘制的正文的底部的偏移值。
  如果函数调用失败,返回值是0
  Windows NT:若想获得更多错误信息,请调用GetLastError函数。

备注

  函数DrawText用设备环境中的字体选择、正文颜色和背景颜色来写正文。DrawText裁剪正文,不会出现在指定矩形的外面,除非指定了DT_NOCLIP。除非使用DT_SINGLELINE格式化,否则其余的格式都认为正文有多行。
  如果选择的字体对指定的矩形而言太大,DrawText不会试图去换成一种小字体。
  DrawText支持纵和方向均为0的字体。
  设备环境的正文对齐方式必须包括TA_LEFT, TA_TOP和TA_NOUPDATECP标志。
  Windows CE:如果为参数uFormat指定DT_CALCRECT值,必须为lpRect指向的RECT结构设置right和bottom成员。Windows CE不支持uFormat为DT_EXTERNALLEADING。

速查

  Windows NT:3.1及以上版本;Windows:95及以上版本;Windows CE:1.0及以上版本;头文件:wingdi.h;库文件:gdi32.lib;Unicode:在Windows NT环境下以Unicode和ANSI两种方式实现。

在K线图中的运用:

  格式:drawtext(条件表达式子,位置,‘文字’);
  含义:当条件满足时,在指定的位置显示需提示的汉字;
  编写时注意事项:位置要与价格相适应,如果价格在5000,那么位置处用50是显示不出文字的;
  文字前后的标点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,不能用中文状态输入。

ReleaseDC

函数功能:函数释放设备上下文环境(DC)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。函数的效果与设备上下文环境类型有关。它只释放公用的和设备上下文环境,对于类或私有的则无数。

函数原型:int ReleaseDC(HWND hWnd, HDC hdc);

参数:

hWnd:指向要释放的设备上下文环境所在的窗口的句柄。

hDC:指向要释放的设备上下文环境的句柄

返回值:返回值说明了设备上下文环境是否释放;如果释放成功,则返回值为1;如果没有释放成功,则返回值为0。

注释:每次调用GetWindowDC和GetDC函数检索公用设备上下文环境之后,应用程序必须调用ReleaseDC函数来释放设备上下文环境。

应用程序不能调用ReleaseDC函数来释放由CreateDC函数创建的设备上下文环境,只能使用DeleteDC函数。

速查:Windows NT:3.1及以上版本;Windows:95及以上版本;Windows CE:1.0及以上版本;头文件:winuser.h;库文件:user32.lib。

在WinAPI中使用MFC的类

MFC工程使用MFC库时,可参考以下步骤

1、工程设置中,将MFC的使用由原来的“使用标准windows库”改为“在共享DLL中使用MFC”(VC71

如果是英文版,相关选项是:

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: Use MFC in a shared dll, no using MFCVC6

2、头文件包含

不同的MFC类需包含的头文件是不一样的。

常用的类,如Cstring, Cedit 等,包含afxwin.h就可以了

如果不清楚包含什么头文件的话,可以同msdn进行查询,msdn中,对于MFC类的介绍中,都会给出相应的header file requirement.

3、#include 语句一定要写在首行

这一点很重要,通常出现前面讲到的windows.h重复包含错误,都是因为#include 语句没有写在首行。

另外还要注意的是,如果#include语句是在一个头文件里,那么对应头文件的包含也要写在首行。示例如下:

=============

test.h文件的内容如下:

include //保证该语句在首行

test.cpp的文件内容如下:

#include “test.h” //同样也要保证该语句在首行

=============

如果要用cstring

就包含include

并且要保证这个包含处于首行
4.打开resource.h,找到并删除 #define IDC_STATIC -1一行(貌似可有可无)

resenham算法是计算机图形学典型的直线光栅化算法。

resenham算法是计算机图形学典型的直线光栅化算法。

  • 从另一个角度看直线光栅化显示算法的原理
    • 由直线的斜率确定选择在x方向或y方向上每次递增(减)1个单位,另一变量的递增(减)量为0或1,它取决于实际直线与最近光栅网格点的距离,这个距离的最大误差为0.5。

     

  • 1)Bresenham的基本原理

     

    • 假定直线斜率k在0~1之间。此时,只需考虑x方向每次递增1个单位,决定y方向每次递增0或1。

      直线当前点为(xi,y)
      直线当前光栅点为(xi,yi)

      下一个直线的点应为(xi+1,y+k)
      下一个直线的光栅点
      或为右光栅点(xi+1,yi)(y方向递增量0)
      或为右上光栅点(xi+1,yi+1)(y方向递增量1)

      记直线与它垂直方向最近的下光栅点的误差为d,有:d=(y+k)–yi,且

      0≤d≤1
      当d<0.5:下一个象素应取右光栅点(xi+1,yi)>

      如果直线的(起)端点在整数点上,误差项d的初值:d0=0,
      x坐标每增加1,d的值相应递增直线的斜率值k,即:d=d + k。
      一旦d≥1,就把它减去1,保证d的相对性,且在0-1之间。

      令e=d-0.5,关于d的判别式和初值可简化成:

      e的初值e0= -0.5,增量亦为k;
      e<0时,取当前象素(xi,yi)的右方象素(xi+1,yi);>0时,取当前象素(xi,yi)的右上方象素(xi+1,yi+1);
      e=0时,可任取上、下光栅点显示。

      Bresenham算法的构思巧妙:它引入动态误差e,当x方向每次递增1个单位,可根据e的符号决定y方向每次递增 0 或 1。

      e<0,y方向不递增>0,y方向递增1
      x方向每次递增1个单位,e = e + k

      因为e是相对量,所以当e>0时,表明e的计值将进入下一个参考点(上升一个光栅点),此时须:e = e - 1

       

  • 2)Bresenham算法的实施——Rogers 版

     

    • 通过(0,0)的所求直线的斜率大于0.5,它与x=1直线的交点离y=1直线较近,离y=0直线较远,因此取光栅点(1,1)比(1,0)更逼近直线;
      如果斜率小于0.5,则反之;
      当斜率等于0.5,没有确定的选择标准,但本算法选择(1,1)

      程序

       

      • //Bresenham's line resterization algorithm for the first octal.
        //The line end points are (xs,ys) and (xe,ye) assumed not equal.
        // Round is the integer function.
        // x,y, ∆x, ∆y are the integer, Error is the real.
        //initialize variables
        x=xs
        y=ys
        ∆x = xe -xs
        ∆y = ye -ys
        //initialize e to compensate for a nonzero intercept
        Error =∆y/∆x-0.5
        //begin the main loop
        for i=1 to ∆x
        WritePixel (x, y, value)
        if (Error ≥0) then
        y=y+1
        Error = Error -1
        end if
        x=x+1
        Error = Error +∆y/∆x
        next i
        finish

       

  • 3)整数Bresenham算法

     

    • 上述Bresenham算法在计算直线斜率和误差项时要用到浮点运算和除法,采用整数算术运算和避免除法可以加快算法的速度。

      由于上述Bresenham算法中只用到误差项(初值Error =∆y/∆x-0.5)的符号

      因此只需作如下的简单变换:

      NError = 2*Error*∆x

      即可得到整数算法,这使本算法便于硬件(固件)实现。

      程序

       

      • //Bresenham's integer line resterization algorithm for the first octal.
        //The line end points are (xs,ys) and (xe,ye) assumed not equal. All variables are assumed integer.
        //initialize variables
        x=xs
        y=ys
        ∆x = xe -xs
        ∆y = ye -ys
        //initialize e to compensate for a nonzero intercept
        NError =2*∆y-∆x //Error =∆y/∆x-0.5
        //begin the main loop
        for i=1 to ∆x
        WritePixel (x, y)
        if (NError >=0) then
        y=y+1
        NError = NError –2*∆x //Error = Error -1
        end if
        x=x+1
        NError = NError +2*∆y //Error = Error +∆y/∆x
        next i
        finish

       

  • 4)一般Bresenham算法

     

    • 要使第一个八卦的Bresenham算法适用于一般直线,只需对以下2点作出改造:
      当直线的斜率|k|>1时,改成y的增量总是1,再用Bresenham误差判别式确定x变量是否需要增加1;
      x或y的增量可能是“+1”或“-1”,视直线所在的象限决定。

      程序

       

      • //Bresenham's integer line resterization algorithm for all quadrnts
        //The line end points are (xs,ys) and (xe,ye) assumed not equal. All variables are assumed integer.
        //initialize variables
        x=xs
        y=ys
        ∆x = abs(xe -xs) //∆x = xe -xs
        ∆y = abs(ye -ys) //∆y = ye -ys
        sx = isign(xe -xs)
        sy = isign(ye -ys)
        //Swap ∆x and ∆y depending on the slope of the line.
        if ∆y>∆x then
        Swap(∆x,∆y)
        Flag=1
        else
        Flag=0
        end if
        //initialize the error term to compensate for a nonezero intercept
        NError =2*∆y-∆x
        //begin the main loop
        for i=1 to ∆x
        WritePixel(x, y , value)
        if (Nerror>=0) then
        if (Flag) then //∆y>∆x,Y=Y+1
        x=x+sx
        else
        y=y+sy
        end if // End of Flag
        NError = NError –2*∆x
        end if // End of Nerror
        if (Flag) then //∆y>∆x,X=X+1
        y=y+sy
        else
        x=x+sx
        end if
        NError = NError +2*∆y
        next i
        finish

       

  • 例子

中点画圆算法

为了能以任意点为圆心画圆,我们可以把圆心先设为视点(相当于于将其平移到坐标原点),然后通过中点法扫描转换后,再恢复原来的视点(相当于将圆心平移回原来的位置)。

圆心位于原点的圆有四条对称轴x=0,y=0,x=yx=-y,从而圆上一点(x,y),可得到其关于四条对称轴的七个对称点,这称为八对称性,下面的函数就用来显示(x,y)及其七个对称点.
200772802.jpg


void CirclePoints(int x,int y,long color,CDC *pDC)

{

//第1象限

pDC->SetPixel(x,y,color);

pDC->SetPixel(y,x,color);

//第2象限

pDC->SetPixel(-x,y,color);

pDC->SetPixel(-y,x,color);

//第3象限

pDC->SetPixel(-y,-x,color);

pDC->SetPixel(-x,-y,color);

//第4象限

pDC->SetPixel(x,-y,color);

pDC->SetPixel(y,-x,color);

}

中点画圆算法就是每部单位间隔取样并且计算离圆最近的位置。在继续之前,我这里补充一个关于圆对称性的知识点,通过在圆中计算考虑使用对称性计算开销可以减小到原来的1/8。对称性质原理:(1)圆是满足x轴对称的,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/2点的位置;(2)圆是满足y轴对称的,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/2点的位置;(3)圆是满足y = x or y = -x轴对称的,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/2点的位置;通过上面三个性质分析得知,对于元的计算只需要分析其中1/8的点即可。例如:分析出来目标点(x,y)必然存在(x,-y),(-x,y),(-x,-y),(y,x),(y,-x),(-y,x),(-y,-x)的另外7个点。关于中心画圆算法,通过计算x = 0到 x = y的1/8圆的范围,然后通过对称原理得到其他7/8个点的信息。这里和Bresenham算法有很多相似之处,同样有一个决定下一个位置的关键值P来做权衡处理。在中点画圆算法中,通过平移的方法将假设圆心在坐标原点,然后计算,最后再平移到真实原心位置。 如果我们构造函数 F(x,y)=x2+y2-R2,则对于圆上的点有F(x,y)=0,对于圆外的点有F(x,y)>0,对于圆内的点F(x,y)<0 d="F(M)=" d="F(xp+2,yp-0.5)=" r2="">

d≥0,则应取P2为下一象素,而且下一象素的判别式为

d=F(xp+2,yp-1.5)=(xp+2)2+(yp-1.5)2-R2=d+2(xp-yp)+5

我们这里讨论的第一个象素是(0,R),判别式d的初始值为:

d0=F(1,R-0.5)=1.25-R

200772803.jpg

中点画圆算法内容:

1,输入圆心位置和圆的半径,得到圆周上的第一个点Point1;

(假设起始点为坐标原点,后面将通过坐标平移来处理非圆心在圆点)

2,计算决策关键参数的初始值,P = 5/4 - r;

3,在每个Xn的位置,从n = 0开始,更具决策值P来判断:

如果P<0,下一个点的位置为(Xn+1,Yn);

并且执行P = P + 2*x+3;

如果P>=0,下一个点的位置为(Xn+1,Yn-1);

并且执行P = P + 2.0*(x-y)+5;

4,通过对称原理计算其他7个对称相关点;

5,移动坐标到圆心点(x1,y1)

X = X + x1;

Y = Y + y1;

6,如果X重复执行35的步骤,否则结束该算法

程序如下:

void Circle::Draw(CDC *pDC)
{//中点算法画圆
int x,y;
double p;
pDC->SetViewportOrg(pMid);
x=0;
y=radis;
p=1.25-radis;
while(x<=y+1) { CirclePoints(x,y,m_lPenColor,pDC); x++; if(p>=0)
{
y--;
p+=2.0*(x-y)+5;
}
else
p+=2*x+3;
}
pDC->SetViewportOrg(0,0);
}